有77年历史的唐钢要退城搬迁,产能将迁至乐亭县
规划了两年多的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唐钢集团)退城搬迁行动,要正式执行了。
8月20日晚,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河钢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河钢股份(000709.SZ)发布公告称,河钢股份唐山分公司(下称唐山分公司)将退城搬迁,除一冷轧厂等部分资产继续经营外,其余资产均需关停。
截至3月31日,唐山分公司关停涉及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账面价值为385亿元。
唐山分公司位于唐山市路北区和开平区,拥有炼铁产能704万吨,炼钢产能684万吨,轧钢产能1100万吨。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唐山分公前山司包括了唐钢集团本部、二炼铁厂区、唐银钢铁,涉及钢铁产业员工约2万人。告好
王国清表示,唐钢集团本部搬至乐亭,从内陆搬迁至临港,有利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包括进口铁矿石从港口至厂区的运输费用,以及钢材出口或北材南下时从厂区至港口的运输费用。
但她同时指出,唐钢搬迁将涉及企业设备搬迁、重建,厂区重建,职工安置等多方面问题。
“在搬迁过程中,企业生产停滞、营收缩减,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厂区重建中,这将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王国清说,若搬迁后恰逢市场低迷,将导致企业面临亏损风险。
由于钢铁生产装备的特殊性,可搬迁利用的设施并不多。“异地搬迁实际就是新建。”王国清称。
此外,大规模搬迁可能会导致新的生态环保、巨额呆坏袜悔铅账以及就业和其他 社会 问题。王国清举例称,重庆钢铁就遭遇了“搬迁后遗症”,连续多年陷入巨额亏损,最后只能走上破产重组的道路。
唐山钢铁是中国钢铁的产量风向标,约占中国粗钢产量的14%。其中,唐钢集团是唐山钢铁的标志性企业,其本部拥有标志性的花园式厂区,有“世界最清洁钢厂”之称。
老唐钢始建于1943年,是中国碱性侧吹转炉炼钢的发祥地。
2006年2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承钢集团、宣钢集团整体并入唐钢集团, 组建成为现在的唐钢。
2008年6月,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合并重组,成立了河钢集团。唐钢集团成为河钢集团的子公司,后者对其持股比例为92.99%。
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唐钢集团产量为1686万吨,约占当年唐山市粗钢产量1.37亿吨的约12.3%。
“搬迁过程中,唐钢集团在行业中的地位或受到影响。”王国清称。
前述钢铁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称,由于搬迁重建,新唐钢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恢复到现在的效益水平。
唐钢搬迁谋划已两年有余。
2018年年初,按照唐山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2018年“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唐山将编制市核心区及周边相关企业退城搬迁计划,启动唐钢(本部、二炼铁厂区)、唐银钢铁搬迁。
王国清称,城市钢厂的搬迁,更多考虑的是钢铁企业运营对城市功能和环境的影响。
“钢铁企业的人流、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城市的拥堵及环保问题。”王国清说。
根据公告,唐山分公司目前已关停多座生产设备,包括2000m³和3200m³高炉各一座、210m²烧结机两台、265m²烧结机一台、150吨转炉三套等。
其余资产将于今年9月前逐步进行关停,主要包括3200m³高炉一座、360m²烧结机一台、55吨转炉两套等。
根据公告,唐山分公司退城搬迁后,腾退土地的权属人是唐钢。
唐山市政府同意将此工业用地变性为商业和住宅用地,由唐钢下属全资子公司唐山唐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唐钢发展)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取得商业和住宅土地使用权。
唐钢发展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性计提后的金额,将于未来三年内拨付唐山分公司,用于唐山分公司的搬迁征拆补偿。
公告还称,唐山市政府拨付唐山分公司的资金,若不能弥补唐山分公司搬迁资产的账面损失,差额由唐钢及唐钢发展以购买关停资产残值等方式予以弥补。唐钢与河钢股份另行签署资产转让协议。
唐山分公司是河钢股份的核心资产之一,其关停将对其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按照唐山分公司8月底全部关停测算,预计今年河钢股份将减少生铁产量182万吨、钢174万吨、钢材167万吨。
山西老赖名单查询网站2019, 山西所有法院老赖黑名单查询系统
年轻看遍高处风景,年过而立却是一场幻灭,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
1981年出生的李兆会,或许曾是山西省最快乐的“小年轻”之一。2008年他以125亿元身家成为山西首富,2012年以120亿元的财富位列少壮派富豪榜第3名。
“黄袍加身搏誉”担任地方支柱企业董事长,凭借百亿财富傲视全省,高调迎娶女星车晓传为佳话,这一切都发生在李兆会20多岁的年纪里。然而,就像他的成功一样,他的失败同样引起轰动,与少年英气挥手告别后,企业破产、婚姻破裂接踵而至。
如今,当初倒塌的企业意欲东山再起,李兆会也慢慢淡出公众视线,此时却又传出消息——因为一笔逾期未清偿的2.16亿元债款,负有连带责任的李兆会被限制出境。更令人唏嘘的是,法院执行裁定书显示,曾经身家百亿的他名下已无财产可供执行。
山西最年轻首富的陨落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发布消息显示,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美锦集团”)因李兆会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了相应措施,目前,法院已经限制李兆会的出境。
而这位前百亿富翁拒不履行的义务,是关于一笔超过2亿元的代偿款。
事情的起源还要回到2014年轰动全国的海鑫钢铁集团(下称“海鑫集团”)破产事件。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作为山西省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李兆会的父亲李海仓执掌海鑫集团时期,集团资产总额达40.36亿元,成为地兄亏方支柱企业。但是在2003年的农历新年之前,李海仓在办公室突遭枪杀。在爷爷的主持下,年仅22岁的李兆会“黄袍加身”成为海鑫集团的董事长,山西最年轻的首富成为这个年轻人的新头衔。2008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显示,当年李兆会以125亿元资产登顶山西首富。
公众更为熟知的是李兆会与女明星车晓2010年花费不菲的婚礼,在当时的新闻图片报道羡银神中,婚礼现场明星环绕,婚车达到数百辆,看上去热闹无比。
然而,伴随李兆会一同长大的海鑫集团却并未变得根基牢固,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连同“海鑫系”的其他企业一同走向了破产。
按照2014年每日经济新闻的相关报道,在提起破产重整的4家债权人中,作为海鑫钢铁的“自家人”,上海海博鑫惠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博鑫惠)赫然在列。
炒股破产?股权投资浮盈超40亿
2003年海鑫钢铁已经发展成为资产规模超过40亿元的地方支柱企业。但是在2003年的农历新年之前,掌门李海仓在办公室突遭枪杀。然后在爷爷的主持下,对接班没有丝毫准备、年仅22岁的李兆会被迫“黄袍加身”成为海鑫集团的董事长。海鑫钢铁的破产,使李兆会落下一个败家的名声。公众更为熟知的是,李兆会曾迎娶明星车晓,婚礼总共花费500万元。一年零三个月后,这段婚姻告吹,网传他付出3亿赡养费。
有媒体说李兆会“从实业大量抽血玩股票”,“海鑫钢铁被他当成了提款机”。但复盘他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可以发现,其过去十年间的股权投资竟有超过40亿元浮盈,仅民生银行(600016)、兴业证券(601377)两项股权投资,获利就在30亿元以上。这与舆论中“炒股败家”的李兆会大相径庭。不过,李兆会并非投资高手,其最赚钱的投资是民生银行、兴业证券、山西证券(002500)3只金股,收益则来自一二级市场套利。
不少以实业起家的家族的第二代,都对金融领域青睐有加。在李兆会投资的12家企业中,6家处于金融领域,银行、券商、保险、基金均有所涉猎,且单项投资浮盈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全部来自金融领域。其余的投资,有同行业或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包括中国铝业(601600)、太钢不锈(000825)。剩下的股权标的则较为分散,如隶属电力行业的新能泰山(000720)、鲁伟鼎执掌的万向德农(600371)、上海国资委旗下的百货类益民集团(600824)等。
行业缩影民营钢铁行业寒冬漫漫
有业内人士认为,海鑫破产不过是钢铁市场“严寒”的缩影。近10年间,中国钢铁业的基本走势是盛极而衰,从基础建设拉动的疯狂扩张,逐步过渡到产能过剩,最终在铁矿石涨价与金融危机的夹击下,沦落到几乎全行业亏损。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从2004年的8.39%下降到2013年的0.48%,与此同时,全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则从48.27%上升到如今的65.94%。
早在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钢铁企业大面积的亏损。李兆会面对这场严峻考验,不但没有减产,而且还在扩大生产规模,从2005年下半年钢价下滑开始,李兆会将其父亲留下的旧高炉和炼钢炉都拆了,重建新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经济受到冲击,钢铁行业同样受到波及,海鑫钢铁停产达半年之久。
不过,国家很快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各地大上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项目,这让钢铁行业的崩盘进入“缓刑”状态,也让钢铁业的产能达到了巅峰。从2012年至今,明显的产能过剩更是让很多钢铁企业难以生存。
民营钢铁行业寒冬漫漫,作为这场危机中的一分子,海鑫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棋子。李兆会也曾经挣扎过,曾斥资亿元于2009年在北京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儿童体验城,于2012年在青岛建设了第二家,还在成都、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布局;同时,还在动漫、玩具以及儿童医药、服装、教育等相关方面延伸发展。但这些“不务正业”的举措只能更加恶化海鑫集团资产负债表。
“宫廷”内斗家族企业通病消耗能量
与父亲李海仓不同,海归派的李兆会很少和政府打交道。除了政商关系冷漠,海鑫钢铁与当地企业的关系也大不如前。调查发现,2005年之前,海鑫与山西三维、山西关铝股份等多家上市签订了互保协议,为对方的融资提供担保,但2005年之后就几乎没有了这种合作。
作为家族企业的通病,“宫廷”内斗也消耗着海鑫的能量。李兆会接管帅印后,赶走了“五叔”李天虎,重用与自己关系最近的“六叔”李文杰。之后,李文杰也逐渐在海鑫管理层消失。而前些年李兆会忙于资本市场投资,把海鑫集团的实际控制权让给了自己妹妹李兆霞,但李兆霞已在上海结婚生子,很少回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由海鑫实业控股的海博鑫惠,如今已转移至李兆霞名下,且资产上升至近百亿元。无论这一变动背后是否隐藏着李兆会保全家族财富的苦心,在海鑫钢铁风雨飘摇之时,这一安排看来都难起作用。2014年3月,海博鑫惠已同海鑫实业一起被债权人告上法庭,并申请财产保全。
为妹妹的企业担保卷入债务旋涡
早在2010年底,海鑫钢铁在李兆霞的主导下进行了一次强力改革。作为改革的一大举措,海鑫钢铁将原料采购与成品销售业务,放到主做贸易的海博鑫惠旗下。同时,海博鑫惠也独立与海鑫集团存在,因此才能在海鑫集团破产重整之时,站在债权人的席位上。
然而,随着海鑫集团的倒塌,“姊妹”海博鑫惠也未能免于悲剧命运。
天眼查显示,海博鑫惠实控人为李兆霞,而李兆霞是李兆会的妹妹,海博鑫惠是独立于海鑫集团的企业。相关裁判文书显示,上述2亿多元债务,李兆会因担保责任而“背锅”。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13年1月10日,海博鑫惠与银行签订《综合授信协议》,获得5.2亿元银行授信,美锦集团、李兆会等作为保证人,提供最高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美锦担保最高授信额度2亿元。但是自2014年开始,海博鑫惠的债务出现大量纠纷。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其成为被执行人78次,失信人7次,涉及法律诉讼超过60起。授信银行于2014年3月13日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海博鑫惠公司向其归还借款本息,美锦公司、李兆会等保证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然而,海博鑫惠自2014年初至今已停止业务,公司账户已被冻结,无力偿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美锦集团、李兆会不得不承受债务。但随着海鑫集团及相关企业的集体性破产,李兆会自身也成为泥菩萨。于是,2014年美锦集团代海博鑫惠偿还了本金2亿元,以及利息1600多万元。
2016年,美锦集团申请立案要求追偿,这才负有连带清偿责任的李兆会陷入窘境。更令人唏嘘的是,曾经身家百亿的他,目前名下已无财产可供执行。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
海鑫集团已重生
李兆会还没走过债务危机,但昔日海鑫集团经过重整已经试图东山再起。
记者发现,山西运城招商网公布的龙头企业名单列表中出现了海鑫集团的名字,更新时间是今年10月份,招商网介绍其是:“以钢铁为主业,集资源、金融、儿童教育等行(产)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国际钢铁企业追求的五项先进技术,海鑫已全部实现。”
按照新华社的报道,由于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不景气、金融部门抽贷以及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海鑫集团从2013年年底开始资金吃紧,并于2014年3月份被迫全面停产。当时海鑫集团现有负债及对外担保数字约为104.59亿元,而整个海鑫集团的账面资产仅100.68亿元,负债率超过100%。2014年,海鑫集团进入破产程序。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破产案。
最终,由河北建龙集团对海鑫集团实施并购重组。公开资料显示,在经过两年的停产后,海鑫集团已经于2016年点火复产,但翻开新篇章的,已经不是李兆会。
2014年3月,海鑫集团事件发酵时,史玉柱在微博上发声,表示“海鑫钢铁的生产工艺和品种并不落后”,同时还给出几点希望,其中就包括“对八零后年轻实业家,社会还是要包容。”
在各方支持下,海鑫钢铁似乎实现了重生,然而对于那位“八零后年轻实业家”来说,他已经不再年轻,而沉重的债务如同盖在井上的石头。
;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