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价吴晓波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由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于 2014 年创立,运营主体是杭州巴九灵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IT 桔子数据显示,至今吴晓波频道共计获得 2 轮投资,投资方包括头头是道基金、君联资本等知名机构。
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注册于 2014 年,早期是其个人进行独家发布内容的自媒体,后续转变为知识付费平台,是吴晓波频道课程内容发布与用户交互的主要平台。2019 年,吴晓波频道 APP 上线(后迭代升级为「890 新商学」),在微信公众平台之外,拥有了自己的独立 APP。
至今,吴晓波频道致力于持续研究其定义的「新中产」——随着国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国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一批理性消费者。这样的群体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产品本身,同时他们对本国的品牌、民族品牌开始逐渐建立起信心。人开始由感性人群、性价比人群进入到了一个新中产的理性人群。
吴晓波认为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新中产将达到 3.5 亿人。伴随新中产的崛起,消费市场也将会出现巨大变化,新中产必然有对消费、理财、家庭生活、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需求——他们愿意为幸福和发展的需求花钱,正在从必须消费为主向发展型、美好型消费转变;新中产具有非常强的理财意识但知识结构和理财习惯较为缺乏;家庭关系上对父母、配偶、孩子都有典型性;职业上创意阶层和新专业主义崛起;价值观上新中产正在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
围绕这种需求,吴晓波频道的课程也集中于四个方面——为新中产提供消费、理财、家庭生活、职业方面的指导,并陆续上线了精度报告、股票投资入门等课程。
至今吴晓波频道已经拥有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社群服务等多条业务线。其中线上课程包括音频专栏《每天听见吴晓波》,980 系列课程和知识付费精品课,线下课是 890 新商学大课、每年年底的「年终秀」等泛财经知识传播线下课;社群经济包括了线下城市圈/书友会以及企投家学院等。
▲吴晓波频道课程体系
其中音频专栏《每天听见吴晓波》是最早上线的课程,早期以每天一条 5-7 分钟的付费音频为主,为用户提供吴晓波的思考和见识。后续课程权益扩展,至今包含「一年 260 期音频+全年 24 本书推荐+每周一堂视频课」。其音频课程除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外,也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上线。
「980 系列课」是吴晓波频道的主打课程,目前已经有「我的财富计划」、「我的房产计划」、「我的加薪计划」、「我的家庭计划」四个系列课程,定价 980 元。
线下课程由「转型大课」、每年年底的「年终秀」、「890 新商学」大课组成,其中首届「转型大课」——「转型之战: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会」2015 年推出,邀请 BAT 高管解读各自对传统企业转型的观点,至今「转型大课」共举办 9 场。
「年终秀」自 2015 年开始,每年的倒数第二天,吴晓波将会发表超长演讲,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遇见当年,另一部分是预见下一年。至今,「年终秀」已举办四场
「890 新商学」大课则是 2019 年吴晓波频道在知识服务领域最重要的试验之一。课程自 2019 年 7 月开始,在每个月月底集中 2 天时间现场授课,内容将从宏观经济、科技创新、资本管理、产业升级、品牌营销、组织管理六个专业视角出发,把最新、最重要和具全球化视野的知识观察提供给中国的企业家和新中产朋友。
社群方面,吴晓波频道「书友会」由吴晓波频道的书友自发成立的线下社群,是国内最大的泛财经阅读/知识共享社群,举办各式类型的书友会活动。后续书友会升级为城市圈,面向所有吴晓波频道会员开展社群服务。
「企投会」始于 2017 年 5 月,面向「企投家」开放,旨在为企投家们构建完整的投融知识体系。企投家则是吴晓波定义的新物种——「企业家+投资家」,具有钟爱的实体产业,让它迭代进步,永续发展和钟于「非理性繁荣」的资本市场,让自己的财富在运动中增值的属性。至今,企投会已经拥有两个会员制学习产品,为期一年的「企投会 EIC」会员,以及为期两年的「中国企投家 PLUS」会员。
除以上课程服务和社群服务之外,吴晓波频道也致力于持续对新中产的研究,2017 年起首发纸质版《新中产白皮书》,详细描绘新中产,讲他们的特点概括为:以 80 后为主,家庭年收入在 20-100 万、家庭年净收入在 10-50 万,接受过高等教育,主要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从事专业性或管理性的工作。他们热衷阅读、崇尚运动,讲求品质,把旅行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后续在 2018 年发布了新版的《新中产白皮书》,2019 年新版《新中产白皮书》也于 9 月 20 日发布。
商业模式上,吴晓波频道收入至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知识付费」包括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会员费用等,第二部分是商务广告。其中,广告是「吴晓波频道」收入的主要来源。相关数据显示 2018 年杭州巴九灵来自广告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48.41%。
二、看过晓松说,罗辑思维和财经郎眼,再看吴晓波频道,是不是觉得吴晓波说话靠谱多了?
没看过罗辑思维,所以我先不说这个,以后会关注这个。
其它的三个正好也一直是长期在看,那我就说说我对这三个节目的看法吧,晓松奇谈说的内容比较广泛,专业性没有那么强,适合各种背景的人去听,晓松的语言也很有亲和力,每次讲诉的题材也都会是比较经典的历史,或者贴近生活的热点话题,给人的感觉不管是什么样背景的人都能在他的节目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是不知道内容的真实性如何,不过我觉得应该还是偏客观的,就像几个月前讲诉张学良的那几期,很有态度,敢言敢怒,让我看到了晓松奇谈与其它类似节目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近几期来又平和了好多,就怕节目会这样发展,发展到后来跟CCTV的节目一样那就没意思了。总得说来我比较喜欢晓松奇谈这个节目,也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听着晓松奇谈的节目睡着的了,听着晓松奇谈没有太多的负担,节奏也让人感觉舒心,尤其那个开场音乐,“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一般我节目看多了都会把开场快进的,但是晓松奇谈的开场我每次都会坚持听完。
再说财经郎眼,是一档专业性比较强的节目,前两年财经郎眼的套路特别固定,基本就是开场王牧笛说段子(好多期的段子真的都可以省略,讲得很无趣,很像在拖时间),然后是郎教授上场做主题演讲,这个应该是节目的精华部分,这个地方郎教授会用他的方式(数据说话)来讲述,可以让人很容易了解到问题的来龙去脉,接着他会讲他的观点,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出奇的地方,但每次逻辑性都很强,最后就是媒体提问和三见客的讨论环节,这个环节就比较热闹了,请的嘉宾不一样风格也会不一样,总体挺好的,就是开播时间久了,许多话也越来越不敢说了,基本已经被我党同化了。前段时间节目换花样了,弄了好些郎女郎,场面乱糟糟的,我不反对创新,但是作为强调专业性的财经节目,不在内容上改进,弄个那么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只能说他们已经没有自己的个性,完全在迎合他人,但似乎他们好像也不知道他人到底喜欢什么,所以才做这些尝试,好在最后又改回来了,现在郎女郎不见了,王牧笛废话少了,对话题开展讨论的时间多了。还有就是最新的一期财经郎眼的网络直播居然开始收费了,我已经是优酷的会员,可是看财经郎眼居然还要再花钱买频道会员,也是醉了,现在他们这么缺钱吗?中国经济已经低迷到这个程度了吗?这样做不会多赚多少钱,反正会失去一大批的观众,难得的一档比较亲民的财经节目也变得不再亲民,核心竞争力在不断散失。到后来应该会再改回来吧,也是希望会这样。
最后说吴晓波频道,吴老师的每期节目都很感觉很用心,娓娓道来评述着每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就像在听自己的老师跟别人聊天,然后自己也在现场一样,吴老师也会经常讲述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像楼主说的一样,算是三个栏目里说话最靠谱的了,很实在。还有那个八九零同学的设置也毫无维和感,吴晓波每期选的点都很好,就是内容准备不是特别充足,感觉吴老师还有好些东西没说完,这是有些遗憾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这三个节目都是我最喜欢的,要不我也不会坚持着看了好几年,希望节目都能越来越好,我会一直支持下去。
三、如何评价吴晓波?
大家好,其实呢?吴晓波打破了写而优则仕、写而优则商的中国习惯。他脚踏几船,既从事出版事业,同时还坚持每周写作6000字以上的习惯,稳稳当当,自得其乐地与妻女栖居于杭州。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拥有一份不赖此为生的职业。吴晓波说这句大学时候看到的话到仍然记忆犹新。因此,“可能我退休之后,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吧!
四、如何评价吴晓波?
早年:有历史视角的财经记者和企业史研究者,一个不错的财经作家
成名后:一个知道如何用名声变现的作家,一个懂得投资而非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
自媒体时代: 表面看起来解决从小白中产到富人的各种财富问题但是实际也没说什么的内容生产者(以及团队), 更主要的业务是不断推送其吴酒之类电商产品以及开设收费昂贵的大课,一个勤奋的商人
时代真会塑造人
五、吴晓波是谁?
曾看过他的书,了解不深,论其作品 个人大抵理解为: 理性定量的金融理论+个人阅历认知+简易直观叙述+诗词情怀。
总之,合当代对金融时政感兴趣、同时在初建个人大局观的文青胃口。
我认为吴是个善观市场及时代动向、善于汲取转化整合思路,逻辑见解分明,有责任心、介于文商之间,雅俗共赏的聪明人。
较我个人而言,还是蛮欣赏吴老师的。
不能以财富累计额来定性人成功与否。他利用互联网,乘上时代快车运营的自媒体(公众号等),获得大量公众认知同时实现一定程度价值变现,风口时机把握很准。
(我倒是不觉得他多么急功近利,可言他勤勉于资本操作及观测市场风口,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我认为现今普通个体要从资本市场挖掘大量财富,实现自己财务自由,完成定额财富累积是有难度的(当然,除非你有1 2次创业成功的经历),但要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规则就不一样了,会随时间 曝光量 价值认同会获得大量认知与链接,比如明星,网红等,由娱乐带动粉丝经济,靠共众认知的捞金模式相对简单(相教于同样付出气力心血的社会普通工作群体而言。估计这也是天朝王太子混迹电竞网红圈,精明如其父称管不了的原因,毕竟是时代大环境,王太子相较于世界富豪后代资质平平,但一点都不傻。)大众文明还未到一定层次高度,单单作一个财经写手/作家(这个时代:写诗歌的=半个傻子),产出较收入不太能成正比,不能创造相应价值,我相信他有心中正确的选择。大众泰半还是乐于奶头文化,自我麻痹。
将来阶层固化肯定越发严重的,普通人翻身只会越来越难。资本市场大环境同样风谲云诡,人精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所以他才抓紧风口早日在各方面实现财富变现。
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不管是对于个人价值追求,于家庭或子女的责任。
他都是一个积极又努力的人。
(并不是入了资本场,就是一定是精明又冷漠的人。凭心而论,个人认为他内心并不喜深入这丑怪陆离社会,不太想入混沌世事,镜花水月名利场。毕竟是家庭支柱,不能负了家庭与自己。)
(仅个观,毕竟年龄阅历,层次格局不一,其深度不是一肤浅少女可随意评测。)
六、吴晓波哪地方人?
浙江宁波人啦,后来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长期在杭州工作居住,后来在千岛湖买了一个岛
七、吴晓波个人简介?
吴晓波,财经作家,广东梅县人,1968年9月9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2001年吴晓波出版的《大败局》证明了严肃的商业写作也能够跻身畅销书行列。而他辛苦经营两年的蓝狮子财经丛书则成为中国本土财经书籍出版的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他的时间被划分为几块,主要的精力用在出版事业上,同时还坚持以每年写作一本书的速度向外界传达自己的观念。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2014百度moments营销盛典最具品牌价值财经作家榜首。
2015年7月27日,成为绿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独董候选人。[2]2021年10月,首档社交分享综艺,《国货潮起来》诚意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国潮快闪店,邀请吴晓波担任店长。[7]
中文名
吴晓波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广东梅县[1]
出生日期
1968年9月9日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职业
企业家、财经作家
主要成就
《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领袖荣登“2009第四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2014百度moments营销盛典最具品牌价值财经作家榜首
出生地
浙江宁波
代表作品
《我的诗篇》、《大败局》、《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腾讯传》等[3]
居住地
浙江杭州
性别
男
八、吴晓波的腾讯传怎样?
如果你想多点谈资,增加去腾讯面试的经验
请熟读并背诵大型官修标准史书《腾讯传》
很早以前,网络上有过一个极度无聊的话题,吴晓波究竟是个商人还是文人?
后来的事实越来越证明,文艺青年就喜欢真心乱附,人家吴老师从来就不是个穷酸文人。
尤其是今天,答案愈发明显。
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文人,敢于号称自己花了五年时间,写出来一本《腾讯传》。
为什么你要读《腾讯传》?
如果你是想看腾讯崛起的奇谋和秘闻,想看马化腾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者,单纯只是想看吴老师的专业意见和精彩解读。
对不起,这些都没有。
《腾讯传》毫无疑问拥有着一流的前言。
在前言里,吴晓波说,自己一直被三个问题所缠绕,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公司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企业?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质疑,马化腾成为全民公敌?中国互联网与美国有什么区别?
这是三个好问题。我敢说,任何一个在书店在网站上只看前言的人,都极有可能会毫不犹豫买下来。正如吴老师前言的标题,谁不想研究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可惜的是,买来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这整本书,吴老师只是认真写了前言而已。
为什么不必读《腾讯传》?
知乎上有个腾讯员工这么回答,这是一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腾讯版。
除了简单又不真诚的当事人采访之外,这本书的大部分,都是在堆砌过往媒体上早就出现的材料,和充斥着腾讯官方史观的论调。
比如说,我非常期待看到3Q大战之后,马化腾的深层反思到底是什么。然后,好不容易捱到这一章后,你会发现,吴晓波老师引用了整整三页的马化腾公开信。
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一封公开信?
再往后,更是大跌眼镜。腾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不仅未曾提及,相反,更像是作者把腾讯公关部的材料拿来汇编了一下。我来为大家归纳一下:
腾讯建构泛娱乐战略,做游戏搞电影弄动漫,构建环型生态链,腾讯更加开放,还做起了慈善。
总而言之,看了吴晓波先生的腾讯传,我对腾讯只留下一个印象:
没有不可能,做啥啥成功。
话说回来,我们为什么会多少对这样一本书有些期待?
一方面是腾讯,另一方面是吴晓波。
传记的档次大概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写作者自身凭借专业能力和独特视角,对传主的大量素材进行重新发掘和二度解读。如司马迁写史记,罗曼罗兰写巨人传,写作者的视角加上传主的素材,二度叠加,构成了通俗和学术的双重成就。
第二层,则是写作者通过大量采访获取挖掘独家素材,并进行忠实记录。可能写作本身平平无奇,但忠实记录和素材本身就已足够。
而最差的一层,则是我们在机场在酒店都能见到的企业家传记,挂着传记的名义强迫公众看长篇软文。写作者臣服于传主本身,更成为传主的帮凶,帮着记录者实现公关目的。
多数人原本期待着财经作家吴晓波实现第一层,但现实是,吴晓波和它的腾讯传却沦为了最差的那层。
吴晓波是个聪明人。
原本,这本书的采访写作就是一次公关行为,腾讯在3Q大战之后找到吴晓波,说想让世人了解腾讯。
这么看来,这本迟到了五年的书,依然不忘初心。虽然严重拖稿,但却依然有商人的道德:你让我说好话,我绝不说你差。
而我们都知道,那些发不了财的文人的逻辑往往是相反的。
但一次五年后的公关行为,就被包装成“吴老师精心创作五年,耗费最多心血”,这未免太不实诚。如果这五年中吴晓波老师还在精心创作,这本书的第三部分至少不应该是腾讯材料汇编。
一本书,既不得罪腾讯,又能在可见的未来里占据一个腾讯史学研究的地位,吴老师不会让屈屈读者坏了自己的好事。
所以,如果换成诚实版的预告片,这本书的口号应该是:
了解腾讯想让你了解的腾讯。
fin
在这个年代里
为企业家写传是写作者的陷阱
写作多年,最后沦为贩卖为他人吹牛逼的能力
从这点看
帮闲文人才是媒体人转型的鼻祖
九、罗辑思维、晓松奇谈、鸿观、吴晓波频道、财经郎眼哪个更有深度?
看历史,建议参考看下沈志华的中苏关系的演讲;
看政治,建议参考下任剑涛的政治学讲座;
看神棍,建议参考下刘小枫老师或者齐泽克老师的讲座;
看经济,也有像张五常、弗里德曼的电视讲座。
这些人虽然观点不一,立场不同,但至少都是学者,是做学问的。即便有哗众取宠之嫌,但在钱财和品格间人家好歹会更喜欢品格。
另外,有个很残酷的现实:知识和教养本来就是少数人的专属,是枯燥无味的,是专业的;人文启蒙往深了走,就像理工科的各种函数,各种模型理论什么的,正常人都难以感觉有趣。
学术真不是像通俗读物一样提升逼格的,真的不是....真想秀优越感,不吃苦怎么行。
十、吴晓波简介哪里人?
吴晓波,财经作家,1968年出生浙江宁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毕业后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2001年吴晓波出版的《大败局》证明了严肃的商业写作也能够跻身畅销书行列。而他辛苦经营两年的蓝狮子财经丛书则成为中国本土财经书籍出版的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他的时间被划分为几块,主要的精力用在出版事业上,同时还坚持以每年写作一本书的速度向外界传达自己的观念。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2015年7月27日,成为绿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独董候选人。2002年,吴晓波成为贝塔斯曼亚洲签约作家。与此同时,吴晓波开始经营自己的图书项目。他打造的蓝狮子财经把本土公司财经写作作为目标。中国公司史和人文财经成为吴晓波看好并且着力发掘的对象。他们出版的一系列图书也确实成为中国本土财经阅读的顶级读物。吴晓波说,我们不要“google”作家,一个公司史的写作者应该是能够接触到该公司的内部档案,并且曾经长期跟踪报道过该公司的记者或研究人员。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