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连续亏损是否计提递延所得税?
企业连续亏损是不需要计提所得税的,即所得税是按季预缴年末清算的管理税制。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一到三季度预缴了企业所得税,但在年终结算时,企业出现亏损,都可以办理退税处理。更谈不上预提企业所得税了。更何况你还是连续年度亏损的企业。
二、怎么计提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未来预计可以用来抵税的资产,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是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适用税率计算、影响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金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和暂时性差异相对应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将来可用来抵税的部分,是应该收回的资产,所以对应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是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对于影响利润的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所得税费用”。例如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如果产品已经对外销售了,就会影响利润,所以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如果暂时性差异不影响利润,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则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调整资本公积。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的,公允价值产升高了,会计上调增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并确认的资本公积,因为不影响利润,所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能调整所得税费用,而应该调整资本公积。
三、确认的“递延收益”要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么?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就是递延到以后缴纳的税款,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是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适用税率计算、影响(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金额。
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如何转回?
递延所得税转回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要将之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冲减,就是转回。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的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的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的金额
当期所得税费用分以下三步:
(1)纳税调整后所得=会计利润-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按照会计准则计入损益但按税法不计入应税所得的收入或不得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按会计准则计入损益的收入与按税法规定计入应税所得的收入之间的差额±按会计准则计入损益的成本费用与按税法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的差额±其他需要作为纳税调整的因素
(2)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加计扣除额±其他调整金额
(3)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的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的金额。
注意:这里只考虑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对应“所得税费用”的情况。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存在期初余额,计算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属于期末余额,其中包含了期初余额,所以计算递延所得税费用时,必须用(期末余额-期初余额)×25%,才是递延所得税的当期发生额。
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确认递延所得税对应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不影响所得税费用,计算时不考虑。
五、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属于什么科目?
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属于资产类科目。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余额在借方。
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属于负债类科目。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余额在贷方。
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的对应关系:
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所得税费用增加。
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
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资产,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增加时贷方对应的科目是所得税费用,贷记所得税费用属于费用的减少,企业损失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是负债类科目,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增加时借方对应的科目是所得税费用,借记所得税费用表示损失的增加。
六、企业合并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也是资产或负债,当然应当计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内。如果你说的是因为免税合并中,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不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的话,理由如下: 因为这是一项免税合并,因此并不会改变被投资单位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因此尽管合并财务报表按照公允价值列示(因为讨论商誉,这里仅指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但是将资产和负债由账面调整到公允后,产生了暂时性差异,这部分应当确认所得税的影响。
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同一控制下,资产仍以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列示,不存在账面和公允的问题),子公司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需要考虑。
虽然税法不确认应收账款的预提减值,但是因为子公司也据此确认了递延所得税,因此在应收账款评估增值时也应当考虑账面和公允的差值。
如果不考虑原来的坏账准备,那么合并财务报表中由计税基础和不考虑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之间差额计算出的递延所得税金额将不正确。
七、什么情况下计提递延所得税?
理论上讲,任何公司都可能计提递延所得税。产生递延所得税的原因是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与现行税法的规定不一致而造成的计税基础不一,从而产生临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根据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这些说起来比较复杂,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某些企业采用加速折旧,而税法不允许该企业加速折旧,则多提的折旧使资产的计税基础产生差异,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
2、税法规定某些无形资产开发可以在开发支出当期加计扣除,而会计准则是按一定年限摊销,从而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负债;
3、某些情况企业需要计提预计负债(如预提售后服务费用),而税法规定在费用实际发生的时候才能税前扣除,从而产生计税差异,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还有一些例子。。。
八、本年盈利往年亏损怎么计提所得税?
如果本年盈利金额小于以前年度亏损,则预缴所得税是不需要缴纳所得税,自然不需要计提所得税。申报所得税申报表时,利润总额填列上,系统会自动抵减以前年度亏损,即可知道本年是否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九、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该如何填列?
1、非流动负债中有“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一项,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企业在会计和税法差异灭失的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填列期初和期末数(因为所得税率有可能发生变动)。
2、如果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有可能出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合并抵销的问题,如:母公司给予子公司借款,双方按合同约定此借款需要确认利息。母公司按会计准则要求确认利息收入,但未收到利息,税法上不认可这块收入,即在计提尚未收到时不承认这块纳税义务的产生,会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而子公司相应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不仅要考虑母公司收入和子公司费用的抵销,也要考虑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抵销。
3、资产负债表(the Balance Sheet)亦称财务状况表,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用会计平衡原则,将合乎会计原则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交易科目分为“资产”和“负债及股东权益”两大区块,在经过分录、转帐、分类帐、试算、调整等等会计程序后,以特定日期的静态企业情况为基准,浓缩成一张报表。其报表功用除了企业内部除错、经营方向、防止弊端外,也可让所有阅读者于最短时间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十、无形资产加计扣除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吗?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是由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产生的,当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自创形成的无形资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时税法上允许150%加计扣除,此时虽然产生暂时性差异,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2、差异不产生于企业合并,且不影响应纳税所得和所得税费用,也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通常情况下,无形资产的减值产生递延所得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