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泰是干什么的?
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江苏张家港,前身可追溯到1973年成立的沙洲县对外贸易公司,目前共有近4万名员工。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是一家以消费品进出口贸易为主业,集研发设计、生产实体、金融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在“2020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泰集团列318位;在“2020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国泰集团位列250位。
集团下属国贸股份公司于2006年12月8日在深交所正式上市(股票名称“江苏国泰”,股票代码“002091”)。2016年12月,集团重大资产重组顺利完成,对集团旗下进出口贸易业务、互联网电商业务、金融投资业务等核心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纳入上市公司,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证券化率,为未来发展打开了长期成长空间。2019年5月,上市公司正式更名为“江苏国泰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先后获得“全国外经贸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对外经贸优秀企业”、“全国商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外经贸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未来,国泰集团将继续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在坚守和创新中建设百年国泰,把国泰打造成为集贸、工、技、金融资本、品牌为一体的,人才和资本高度集聚的一流国际化综合商社。
又一家央企退出房地产!78家央企将陆续脱离地产业务
最近,又一家央企退出了房地产。
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厦门国贸发布相关公告,称103亿转让旗下两家房地产公司(国贸地产和国贸发展)予控股股东。
并表示,这次交易完成后, 就不再持有国贸发展和国贸地产的股权。
这也意味着,这次交易完成后, 厦门国贸基本退出了房地产行业。
1
告别34年地产之路
厦门国贸涉猎房地产业务,其实比现在很多头部房企都要早。
1987年,厦门国贸就进入了房地产领域,并将房地产经营与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一并被视为厦门国贸的三大核心主业。
旗下子公司国贸地产也 连续10年进入房地产百强企业。
2007年开始,国贸地产先后走进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合肥、芜湖、南昌、福州、龙岩、漳州等城市。
在“十三五”期间,厦门国贸还提出:“做精做深供应链、 做大做优地产 、做特做强金融、做专做实投资。”
所以,这个老牌央企为何要在此时退出房地产呢?
从宏观角度来看,确实是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毕竟房地产行业已经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利润薄了,赚钱难了。
另外,资金缺口可能是厦门国贸退出房地产的原因之一。
从厦门国贸年报来看,2019年,作为三大主营业务之一的房地产业务,对厦门备慎旁国贸总营收的贡献 只有3.5%,2020年也只有3.91%。
这个营收贡献可以说非常低了。
但赚得少,并不代表花的就少, 房地产行业偏偏就是个资金占有率很高的孝搜行业。拿地、盖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今行业下行,再加上限购、限贷政策的影响,发展中会面临更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种影响最后作用于房企身上,导致行业竞争加剧,马太效应显著。
另外,从Wind数据显示,厦门国贸现金流量净额,在2017年一季度至2018年三季度的连续七个季度都为负,2019年第三季度到2020年底连续六个季度为负。
当赚钱的速度跟不上花钱的速度,自然就无法保证后续的发展。
国贸地产虽然有30多的发展 历史 ,但从规模和发展来看都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但前期拿地,开发项目都属于资金投入。 如果规模不够,就会在拿地、销售等各个环节会处于弱势,导致后续发展受影响。
从过去几个月的土拍情况就会发现,土拍场已经成了头部房企的主战场,即使有小房企拿到了地,要么是和当地房企合作的结果,要么真的是打肿脸充胖子。
在这种情况下, 像国贸地产这样的老牌央企,也已经被边缘化了,想要逆袭的机会很小。
当某个业务既不能贡献营收规模,也不能贡献现金流的时候,可能对整个公司的发展来说,反而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还不如当机立断,选择退出。
2
“退房令”下众生相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响应“退房令”政策的号召。
去年国资委重申“退房令”时,厦门国贸就表达了想要退出房地产的想法。
表示:“鉴于公司所从事的供应链、金融、房地产行业均为资金密集型,高速发展需要大额增量资源支持,公司计划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
2010年,国家就发布了“退房令”。仅留下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
要求78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 在15个工作日内制定有序退出的方案。
但10年前房地产发展比较繁荣,“退房令”颁布当年,只有14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退出。
2011年,另有5家央企被获批保留地产业务。
虽然退出房地产被视为一项被长期重视的策略。但要在行业好的时候主动退出,确实没那么容易。
所以“退房令”颁布几年,收效甚微。
而且“退房令”之后,增加了央企的危机感。
原本地产业务发展不好顶多就是赚的少,现在如果发展不好,可能就面临被重组并购的风险,为了巩固主业的地位,这些央企反而更加卖力拿地。
举个例子, 2016年拿地支出前15名的房企中,由央企和国企组成的仿橡“国家队”就占据了8席。
所以扩充土地储备、扩大规模、增加估值,成了想拥有房地产业务的央企摆脱出局风险的主要方式。
2020年,刚好是“退房令”颁布10周年,国资委 重申“退房令”,要求央企把握主业投资方向。
“不得为规避主业监管要求,通过参股等方式开展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规定的商业性房地产等禁止类业务。”
不过这一次, 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央企开始转让手中的房地产项目。
尤其是2020年11月,房地产行业产权转让项目共24个,央企转让地产项目股权就有19个。
其实这也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关,当这些央企发现,经营房地产的收益不如经营主业,还要投入大量资金时。也就在“退房令”下,顺水推舟抛掉亏损的房地产项目。
只能说,房地产行业水大鱼大的时代过去了, 对房企来说,确实到了提质增效,精耕细作的时候。
3
对地产人的影响
中小房企被逐渐淘汰出局,央企退出房地产,马太效应加剧,对地产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入行 门槛更高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
过去土地和资金政策宽松,再加上供不应求的需求现状,导致房地产门槛比较低。
在房地产行业出现了很多草根逆袭的故事,只要胆大心细肯吃苦,都能赚到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资金紧张,土地资源紧张。 所以需要投资好每一分钱,每一份钱都要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再加上宏观调控,房企开始转变发展战略,所以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草台班子的机会确实不多了,野路子也没有过去那么适用了。
产品质量、极致服务、管理的精细化越来越重要了。
在标准、规范、精细、专业这些要求之下,对人才的专业度、系统学习能力等要求会越来越高。
比较明显的就是,现在房企招聘时对学历、年龄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其实学历 从侧面反应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度, 至少是在理论层面的专业度。
所以如今的房地产行业,旧的观念每天都在被颠覆。 行业需要的一定是终生学习,不断完成自我升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