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每个都说联想计算机好呢?
联想是国产计算机的老大,支持国产的人,一定就会说联想的好了。
站在世界的角度上来看,联想排名第三,今年销售份额已攀升至7.4%,仅次于戴尔电脑和惠普电脑
我个人意见,去看看戴尔(dell)的电脑吧,可以网上购机,自主配置,并送货上门。服务还是蛮周到的。
二、想了解一下关于联想的C值,N值指标。
综合C
C=(P×Q)/100
其中: P为业绩指标,即满意度,最高得分100%;Q为过程指标,满分100。
Q=Q1+Q2+Q3+Q4+Q5
Q1:二小时响应率 (5分)
Q2:备件运作效率 (25分)
Q3:维修服务效率 (40分)
Q4:超期维修效率 (15分)
Q5:重复维修率 (15分)
P=P1×70% + P2×30%
P1:满意度
P2:很满意度
维修站综合能力评估系数N
N=N1+N2+N3
N1:店面环境得分,总分40分,
N2:服务规范执行能力得分,总分60分,
N3:技术能力得分,总分50分。
里面还细分了n多项
这个06的
每年都有变动
三、现在的IBM和Thinkpad和联想有什么关系(问题有点多)
联想收购的是IBM的pc事业也就是个人计算机(thinkpad 系列),但是IBM的大型机或其他机型(除了thinkpad系列)还是IBM自己的,也就是说thinkpad现在是联想的了,跟IBM没关系了,所以说现在的thinkpad是联想的,有联想标志,不会有IBM标志,IBM和联想也没关系。
现在买IBM的地方很多,因为人家不做个人pc了,专做大的机器,人家当然有市场了,毕竟是计算机界的元老嘛。那是相当的正规。
IBM 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为瞩目。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用和发展。
另外,IBM还在大型机,超级计算机(主要代表有深蓝和蓝色基因),UNIX,服务器方面领先业界。
软件方面,IBM软件部(Software Group)整合有五大软件品牌,包括Lotus, WebSphere, DB2, Rational, Tivoli,在各自方面都是软件界的领先者或强有力的竞争者。 99年以后,微软的总体规模才超过IBM软件部。截止目前,IBM软件部也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实体。
IBM 还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有很大造诣。硬盘技术即为IBM所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布线技术,原子蚀刻技术也为IBM研究院发明。
IBM目前仍然保持着拥有全世界最多专利的地位。自 1993年起,IBM连续十三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到2002年,IBM的研发人员共累积荣获专利22358项,这一记录史无前例,远远超过IT界排名前十一大美国企业所取得的专利总和,这11家IT强手包括:惠普、英特尔、Sun、微软、戴尔等. IBM在2005年提出了2,941项专利申请,虽然少于2004年的3,248项专利申请,但是仍旧将第二名甩开很大的距离。
2003年,IBM总营收为891亿美金,全球雇员23万人。
2004年,IBM总营收为965亿美元,全球雇员31万人。
2005年,IBM总营收为911亿美元(在个人电脑部门出售给联想之后).
2006年全年经营业绩
-- 收入总额914亿美元,剔除被剥离的PC业务增长4%;
-- 来自持续经营活动的收益为9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剔除2005年非经常项目增长9%;
-- 来自持续经营活动的每股摊薄收益为6.06美元,同比增长23%,剔除2005年非经常项目增长14%;
-- 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为153亿美元,剔除全球融资事业部的应收项目增加22亿美元
2008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的威胁继续存在,但IBM的收益依然保持稳定上升,实现营业收入1036亿美元,实现创纪录的营收;税前利润167亿美元;实现创纪录的获利。作为企业界的常青树,IBM对市场的洞察和把握,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一如既往的稳步
四、联想是怎样激励人才的举个例子
例如:
在联想,普通员工并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员一条升迁之路,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技术骨干的待遇与相应的管理者的收入没有差别。 今年年底之前,联想要完成能力评介体系,要让公司的各级管理层知道每个员工的能力如何,其社会竞争力处在什么水平,是否达到了人岗匹配,是不是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这项工作可以达到3个目的:公司清楚员工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员的能力水平、员工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为突出业绩导向效果,联想在业绩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员工在考核后进入最后一个层次,就进入了末位淘汰区。所以,不论哪一层次的人都有压力,中层管理人员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时排在最后,就会成为不合格员工。联想还培养了后备干部,对于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岗位,马上就有人可以顶上,这是一个合理的闭环。确实,在IT企业必须每个人都时刻要有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跟不上形势就要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