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里的计算公式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C(Y-T)+I(r)+G,其中消费函数也可表示成
C=a+b(Y-T);投资函数也可表示成I=c-dr,其中c为自生性投资,d为投资的利率弹性(也就是投资曲线的斜率)。G为政府购买。
这样,可得Y=800+0.63Y + 7500-20000r + 7500,
即0.37Y=15800-20000r……………………………… ①
货币需求等于供给:0.1625Y-10000r=货币名义供给/价格水平=6000/1
可得0.1625Y=6000+10000r……………………………… ②
解方程组①②,得Y=40000,r=0.05,
即GDP=40000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书上29页有的公式:
Y=C+I+G+NX,Y即为GDP,NX为净出口。
补充,重点是最下面的两个链接: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 - 商品个别价值
超额利润 = 商品社会价格 - 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 优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绝对地租 = 农产品价值 - 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经济学上的公式
e^n =1+n/1!+n^2/2!+,,,,,,+n^i/i!+,,,,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代表变化量,这个符号只出现在求弧弹性运算里.算法是后项减前项,比如从a点到b点的△Q=Qb-Qa。
在点弹性运算中,△Q趋进于无穷小(例b点无限趋进于a点),此时用dQ,dP表示,即对于需求函数,Ed=-(dQ/dP)*(P/Q)。其中dQ/dP是指Q对P求导或偏导。
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有什么区别?
级差地租:
由于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由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劣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于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工业部门,从而农产品的价值便会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便形成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与农业地租来源不同,城市绝对地租来源于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但不同行业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工业用地地租来源于产业工人直接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商业用地地租来源于产业部门劳动者创造后转移过来的,商业部门本身并不直接创造地租;城市服务业和银行保险业来源与商业用地基本相同;住宅用地地租来源于工资,是必要劳动部分创造的价值部分
绝对地租一般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说过:“地租完全不是由地租的获得者决定,而是由他没有参与的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绝对地租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产业部门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和平均利润提高,相应的土地要素所得的超额利润或平均利润也提高,因而地租量也会提高;二是城市经济发展对有限土地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价格增长,导致绝对地租量增加。
城市级差地租主要是由地理位置和追加投资产生的,土地自然肥力一般不起作用。城市级差地租同样存在着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两种表现形式。
对于城市级差地租I,影响因素主要是位置,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流通过程运输费用的差别,处于地段优越位置的企业由于比其他企业节省运输费用而取得超额利润;②资金流通速度的差别,位置好的地段客流量多,相应的单个资金的周转速度较快,相应会产生较高的利润率,因此取得超额利润。这种因位置差异而产生超额利润,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转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国家)所有。
对于城市级差地租Ⅱ,是以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不同的生产率形成的,在实际中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微观方面,主要通过高层建筑的容积率宋体现,一般来说,房屋建筑单位的利润随着容积率的提高而提高,不仅获得一般利润,还获得相应提高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在租约期间归土地投资者占有,租约期满,则转化为级差地租Ⅱ,归土地所有者占有;②在宏观方面,主要通过对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二次开发,提高城市的客观环境,改变原地段的级差等级,从而产生新的级差。这种对全市的投资分摊在城市的每一块土地上,起初表现为土地资本的折价与利息,当整个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后,产生新的级差后,这些改良的土地一旦归土地所有者占有,“一旦投入的资本分期偿还,这种化为利息的地租就会变为纯粹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量的测定依据土地级差收益,具体测定思路为:首先,析出土地要素对超额利润的贡献量,然后根据企业和国家对土地投入的各自贡献分割出级差地租幅度和水平。级差地租量的下限一般为城市绝对地租,上限为使用最优城市土地最好企业实际所获得的表现为超额利润那一部分的土地级差收益,其上下限之间的弹性由土地供求状况来决定。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