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基金过往几年的业绩如何?
下面这张表覆盖了核汪大部分策略基金这几年的表现。
虽然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从2015到2020连续6年CTA基金都获得了正收益,但其间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2015年当年对于CT来说是一个转折年,当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股灾大家都历历在目,对于私募市场来说,端午节的股灾影响是非常大的,当时很多产品被强平,股指期货也被限仓。对于量化来说,一些高频接口都被限制掉,不能直接通过券商的接口去下单。由于股票量化无法很好地交易之后,很多私募就开始另辟蹊径,有些转向做CTA。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上半年1月到6月的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额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水平。
2015年下半年股指在限仓之后,金融期货的交易整体骤然降温。因为没办法交易,只能开10手。导致大部分交易都转到商品市场,所以商品市场的成交量一下子就上来了。当时有色贵金属这些工业品板块,放量都非常明显。
到了2016年,很多公募在这一年也是比较难做出成绩来。因为在2016年,整个市场处于股指大灾后的一个恢复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交易机会,也没有明显的赚钱效益。所以很多头策略表现都不太好,但在2016年CTA还是平均取得7.76%的正收益,平均的一个收益,领跑所有策略。在这一年CTA在策略方面显现出量化和主观的分化,量化的CTA开始逐渐超过主观CTA。(本文后续谈及的CTA均指量化的CTA,包括当前市场上主流的CTA基金都是量化。)
2016年的时候,CT大都是偏长周期的,波动回撤会非常大,大出现趋势行情的时候收益就非常猛。先前CTA还是以主观策略为主,但在16年已经可以改庆仔看到一些量化CTA的收益已经完全不输主观策略,同时还能把波动和回撤控制的更好。于是,2016年成了量化CTA正式起步的一年。
到了2017年,大家应该还记得那年是一个白马股的牛市,漂亮50的行情。原因是处于股灾修复期的许多资金开始寻找估值修复的板块和个股去投资。所以,那时候消费股、白酒股、电器、格力电器、美的这些都是非常优质的标的,一批股票白马价值蓝筹股在当年的表现非常好。
对于商品市场来说,2017年可能算是历年当中唯一表现比较弱的一年,没跑赢股票策略。当时整个商品市场处于偏高位震荡的格局,趋势的延续性非常差,大部分时间处于区间震荡。
并且当时的CTA还是以偏长周期为主,这些策略的CTA表现得不理性,因为对于这种震荡的行情,它们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做得好也就是维持不亏钱,差一些的就会出现持续性回撤。
到了2018年,大家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因为2018年是离我们都比较近的一个熊市。整年下来大盘指数跌了20%多,全年市场机会不多,也就是年初有一波行情。
而2018年的商品市场则处于一个偏大周期的宽幅震荡行情,趋势虽然不明显,但震幅要比17年好很多,波差迟动会大一些,所以这一年CTA基金的表现有所复苏。对比股票市场全年跌个普遍跌个百分之三四十,CTA的表现就被凸显出来了。特别是在4月份新上的苹果有一波增长,然后在7月PTA这些板块开始走出一波上涨行情,这对于CTA的趋势策略来说,整年还是有一些行情可以做的。
2018年另外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贸易战。当时引起了国内一个比较悲观预期,商品市场也从宽幅震荡转为急速下跌。到年底,黑色化工板块的领跌也给CTA策略带来一波行情。从数据上看,股票多头在2018年的平均收益是-12%,股票多空是-9%,宏观策略是-5%,以及一些其他的策略基本也都负收益,但2018年CTA策略的平均收益接近5%左右。
这一年优秀的CTA基金基本都获得年化20%甚至30%的收益,再一次诠释了CTA具备危机阿尔法的策略又是。接下来从2019年到现在,对CTA整体是比较友好的,特别是今年二三月份受疫情影响,商品市场的波动率显著上升。
什么类型的基金适合长期持有,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
站在当下来看,随着一次次明确“房住不炒”,除了局部城市阶段性的热度,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大可能再创当年疯狂上涨的辉煌。那长期持有什么资产才不会让我们未来感叹再一次与资产增值擦肩而过呢?
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中国的权益市场,因为相信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所能创造的经济发展。
具体来讲,哪几个方面的资产,特别是基金资产,在能经受波动的前提下更值得长期持有呢?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是:科技、医药、消费。
科技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科学技术是世汪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则决定了经济发或局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主要来自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创新周期。一轮新的创新周期开始于硬件革命,经过在此基础上的软件更新、新信息内容的出现和商业模式的改变,覆盖医疗、交通、金融、娱乐等方方面面,然后等待新一轮的硬件周期。比如芯片技术驱动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才使得TMT行业各个领域硬件、软件与应用的飞速发展。
更为大家熟知的是2012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发展起来的苹果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批有能力的科技类企业顺势也进入苹果的供应商名单,获得了飞速的增长。
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科技企业的逻辑是相对长周期的,即我们开始关注苹果产业链的逻辑是在2012年,但是资本市场上股价的爆发可能是在5年甚至更久以后。许多苹果产业链公司的市值基于苹果手机销量在2017年的一波大增长才迎来集中式爆发。
随即带来的销量突破式增长是在一年、三年,还是五年后出现,我们并无法预测。这就决定了选择科技股、科技类基金需要等得起,耐得住寂寞。
如果站在现在的时点看,此刻的新能源产业链正如当年的苹果产业链。随着特斯拉国产化的进程及其他新能源车企业的发展,很可能有一批相关企业也会像当年的苹果产业链企业一样,随着市场前景的打开和技术进步,逐渐显露出锋芒。
但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企业能够异军突起脱颖而出,是我们现在所不确定的。而市场的放量和业绩拐点的到来时间也是我们现在所不确定的。众所周知,科技股讲故事的能力是最强的,波动是最大的,也是最容易产生泡沫的。
在众多热点故事中挑选出真正优秀的科技类公司并敢于伴随它等到业绩兑现需要大量的调研和专业的分析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坚信长期持有优秀的科技类基金要远远好于自己炒股。
医药诊断、吃药、注射、手术……人在老了以后,几乎所有的花费都投入到了看病里面去。随着更多的疾病能被治愈或者好转、人类寿命的延长,无论是医疗保险、商业保险还是家庭自行承担的费用部分,我们在看病上投入的资金只多不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人越来越多,医疗方面的费用支出就更加庞大。
医疗,在人口老龄化国家永远是朝阳行业。即使像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甚至30年,在日经大盘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医疗板块仍然表现十分亮眼。
美国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也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国家也能走出相似行情。
目前,政策上,我国医药监管机构对创新药有着前所未有的支持;情绪上,在疫情的影响下更多基金经理将目光投向了医药这一板块。为此,我们对国内医疗行业资本市场的长期表现也充满了信心。
消费疫情期间,LV、Chanel等大牌又双叒叕涨价了。伴随涨价而来的是排队抢购潮。
据麦肯锡2019年的统计,衫返让中国市场消费占全球奢侈品市场近1/3。甚至有人拿买奢侈品和买基金对比差异,说奢侈品就应该越涨越买。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同胞的太壕?不,是消费能力的强大。
我国的特点是地大、物博,当然还有人多。14亿同胞,我们有着庞大的消费基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总避免不了花钱。比如经济景气消费升级时,我们可以有喝酒行情;即使经济低迷消费降级,我们也有榨菜股可以关注。
回溯过去,如果坚持持有消费行业指数,收益率也是十分感人的。
横向比较,消费相关行业的涨幅也是一骑绝尘。
也许消费并不是每一阶段的热点性行业,但是基于刚需与防御性属性,每当我们不知道可以买点什么的时候,或许正是比较不错的投资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我们长期看好这几个行业,也会出现阶段性高估与回调的可能。因此,必须做好面对波动的准备。
建议考虑选择擅长把握科技、消费、医药三个领域的基金,如中欧电子信息沪港深A、中欧消费主题A、中欧医疗健康A,分批定投、长期持有。
债券型的基金适合长期持有,因为它的风险比较小,并且收益也比较稳定一些。
指数基金适合长期持有。一般情况下指数只有3~5年都能获得比较不错的收益,每年都是能持续增长的。
在未来有一定成长性的行业,比如说科技类的股票桥做纤类型基金可以长胡悔期持有,这样可以保敏仿持长期而且较稳定的收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