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学位最高学问最高?
目前,我国的学位共有三级,即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其中,学士学位是最低学位,博士学位是最高学位。一个人从上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需要十二年。读本科四年,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再读三年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从硕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一般还需要三年。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学校苦读二十二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所以,最高学位是博士,学问最高的人也是博士。
二、最高学问的人特征?
现实生活中,那些身藏不露的高人,一般都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为人谦和,处事低调。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到一座低矮的小屋中拜访一位老前辈。当富兰克林大步走进屋门时,“砰”的一声,他的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哭笑不得。这老前辈看到他的样子,说:“疼吧?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低头”的感悟列为他一生的做人准则。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不是咄咄逼人,而是为人谦和,处事低调。不管成就有多大,他们都不张扬,不显摆,不忘乎所以。相反,浅薄的人,因一点点成就就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二、计划周全,处事严谨。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每天早上准时5点起床,7点出门,9点到下午1点在书桌前写作。下午3点半又准时出门散步,在菩提树大道来回走8圈。晚上10点再准时上床睡觉。德国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给全世界留下了“靠谱”的印象。
真正的高手,做事前,他们不会贸然行动,先做好周密的计划,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个预案,有备无患,把风险降到最低。而城府不深的人,常常是轻断寡信,虎头蛇尾,想一出是一出。
三、深谋远虑,不拘小节。
高手做事,深谋远虑,着眼全局;不拘泥于小事,不束缚于小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专注于科学研究,常常不修边幅,衣冠不整;大文豪李白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豪放不羁,不拘小节。
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专注,必有所忽视!高手做事,想得周全、看得深远,为长远目标,他们放弃眼前的小恩小惠,不拘泥于表面形式,心无杂念,专心致志。而庸人做事,怱忙决定,决策后又左顾右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为什么说哲学是最高学问?
体现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的是
①在古希腊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③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四、学问的最高境界是多少?
学问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
这里的“用”内涵丰富。可以是物质层面的,比如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进而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比如爱迪生做学问,发明了电灯,给世界带来光明,比如瓦特做学问,发明了蒸汽机,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当然,这里的“用”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即做学问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变。历史上的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其治学可谓境界高远,无人比肩。
学,必须“致用”,或物质,或精神。当今很多人学习,或为升学,或为晋级,或为镀金,这样的学习,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称之为做学问。只有有志于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人,才能最终真正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
五、中国学问最高的人?
陈寅恪
民国时期各个大师对陈寅恪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傅斯年说陈寅恪是三百年来中国最有学问的人。陈寅恪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和梁启超,王国维并列的。
最奇特的是他没有什么特别著名的大部头的著作,他写的都是一些比较小众,比较边缘的一些主题。但是就凭借这些“小众边缘”的东西称得上三百年来中国最有学问的人,在所有的民国大师中他排第一,我觉得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到现在为止,可能真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他的学术水平做一个真正的评价。大家都知道他厉害,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到底厉害在哪里,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六、股市最高点多少?
上证指数的最高点是6124点,2007.10.16。深指最高19600,2007.10.10。
七、什么是学问?学问是什么?
大家都看《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了吗?这部聚焦书籍与爱书人的高口碑纪录片终于回归啦!
截至目前,第二季还在更新当中,在B站上已经收获1572.3万次播放量,豆瓣上也取得了9.5的高分。在碎片化阅读盛行,文字的生存和表达空间已经被图像和视频无限挤占的当下,这可以说是书籍的又一次破圈与突围。
小北每次看到弹幕上大家分享阅读书目,每次看到还有几十、几百人“正在看”,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读书人群体越来越以小众者自居,而每一盏夜晚案头温暖的灯火,好像在这一刻都聚集起来,成为照亮小众者精神世界的明亮烛光。
纪录片是这样自我介绍的:
致力于记录那些可爱可敬、对书籍怀抱热忱的编舟者、创作者、爱书人,展现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定格这个时代烂漫动人的阅读风景,希望让第一季那枚点燃人们读书兴趣的小火花,继续燃烧下去。
你可以在其中看到一本书是怎么做出来的,看到在出版这样的“夕阳行业”中还有一群始终坚持理想的匠人,看到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你可以看到作家如何默默低观察和记录世界,看到马尔克斯和《哈利波特》的译者如何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学世界之间建筑桥梁;看到独具个性的漫画家,看到深藏不露的图书管理员们……
看到那些纯粹的、热烈的情感,如何燃烧自我,为这个世界保留一块温暖的栖息地。
片名“但是,还有书籍”源于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诗。
米沃什生活在动荡的二十世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个千疮百孔又实际上离乱脆弱的世间,他庆幸,人类,还有书可读。
而如今,科技进步,生活便捷,世界似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类恍然不可控的境况,好像又没有改善多少。
而随着越来越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代替书籍,越来越有趣的娱乐活动填满了时间。“多读书”的口号人人都会喊,但是口号之外,书籍,又能在我们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是一种慰藉、一种愉悦、或是真正能够改善人生的钥匙?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一集中藏族僧人久美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地处偏远的四川甘孜藏区,僧人久美为了给孩子打开一扇看向更广阔世界的窗口,他在塔公草原上建了一座乡村图书馆。
久美意识到,要想真正脱贫困,除了经济上的发展,教育才能够实现心灵和人生的真正提升。
于是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想方设法建了一所图书馆,并邀请各行各业的人为当地的孩子们讲课。
片中还采访了一位受益于图书馆的小女孩,19岁的拉姆,她热爱看书、写作,并说以后要回家乡塔公,成为一名藏汉翻译。
接受采访时,她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在这个故事当中,书籍和阅读其实是“读写与知识”的载体。
二战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读写新的人文内涵,认为读写不只是识文断字,更是让人明事理、辨真伪、知善恶、断是非。
唯有如此,读写才能体现更充分的人性,以更正确的价值观来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而这其实也是阅读的使命,更是我们坚持阅读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是“学问贬值”的时代,如果说对于偏远地区的“拉姆们”来说,书籍是承载着学识的大船;那对于我们这些每天接触互联网,在海量知识中冲浪的人来说,书籍所承载的知识和自我提升功能,是不是就微不足道了呢?
不妨来听听徐贲老师在《人文的互联网》一书中的看法。
01人的聪明和思想,正在迅速贬值吗?
澎湃网2017年就有一篇名为《互联网时代,学问变得越来越便宜》(以下简称《学问便宜》)的报道,是两位资深教授对话讨论互联网时代做“学问”的问题。
编辑的导言说,“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人们获得知识越来越容易,包括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绝大多数也能在网上找到为数众多的电子本和研究材料。与此同时,读者甚至是学者,习惯了碎片化地获取知识,却也很难有之前埋头钻研的心态了”。
两位对话者都是资深教授,对做学问,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做学问都有亲身体会,他们涉及的话题和内容——互联网对获得研究材料、查阅资料、阅读方式、学术思维等方面的影响——当然要比编辑的这个简单结论来得丰富。
人们一般理解的“学问”不只是指局部专业知识的学术造诣,更是指完整人品修养所包含的聪明才智和思想见识。
互联网对这样的聪明才智和思想见识带来了冲击和变化吗?受尊崇的学问真的贬值了吗?
2003年,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终结版本的搜索引擎就是像人一样聪明的东西——甚至比人还要聪明”。
互联网不仅改变我们的“聪明”观念,还在改变我们与记忆相关的“思想”观念。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就开始把并非来自本身(体现为记忆),而是通过外在符号获得的内容成称为思想。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不断传播以及由此带来的出版物和文学作品的日渐增多,人们对个人记忆的依赖进一步减弱。图书馆里和个人家中的图书报刊成了大脑生物学仓库的有效补充。人们不必再事无巨细地记住所有内容,他们可以查资料”。
互联网正在使人的聪明和思想贬值,倘若连有学问的人都不能幸免,那么一般人呢?
02 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讨论“学问便宜”的两位教授是从互联网的便利和干扰来着眼的。一位教授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互联网让学生和教授(还有普通读书人)能够方便地获得他们需要的读物。
从教授和学者的角度,他尤其体会到互联网的资料之便,他举的是《四库全书》的例子。
这套大型丛书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必备资料,以前能看到《四库全书》,对学者就是一个学术优势,“著名文献学家余嘉锡能写《四库提要辩证》,首先是学问好, 第二,他是故宫博物院的,能看《四库全书》,别人有那个学问也没那个条件做他那个东西”。
另一位教授也承认互联网带来资料的便利,但他认为,从深度阅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这个东西很坏”。他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抱着手机刷屏已经成了年轻人主要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取代严肃阅读成为主流。”
互联网带来的主要是电子阅读——“如今手机阅读超过 60%,数字化阅读接近 70%,而纸面阅读只剩下 40%”。这样的阅读有量无质,是消遣娱乐性的“悦读”,而不是做学问需要的深层思考“阅读”。
比起人们现在阅读什么来,这位教授更关心的是他们不再阅读什么。
不再阅读的例子是美国记者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所举的《追忆似水年华》或《战争与和平》。
他言下之意的“学问”是与严肃阅读联系在一起的。确实,自古以来,什么是“学问”,怎么才算是“做学问”,都是与阅读和写作分不开的——阅读什么?怎么阅读?如何呈现阅读的成果?一个学人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样的回答,他实际上也就有什么样的“学问”观念。
因此,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学问”等待着学者们去追求和完成。
今天的学问包含个人学术造诣和公共人格两个部分,不仅要在学术上优秀出众(但不需要所谓“博大精深”),而且要对现实问题有敏锐的感知和关切。
因此,讨论什么是学问,经常实实在在地包含对“知识分子”的认知和理解。就学术造诣而言,学问是一种高境界的知识,一种深刻、独到、有创见、与众不同的知识。学问更是对知识的目标有成熟、深刻的理解,能自成一家之说或体系。
简言之,学问是特别有价值或者有特别价值的知识。
03 我们离学问有多远?
求学问和做学问是一个过程,唐君毅将这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学问的第一阶段是相信他人的话:父母、师长、学问大家,“或是所佩服的今人古人,或是公认的圣贤,依他的话去思想”。
学问的第二阶段是疑惑或怀疑。“人因愿信,欲求有所信,而听人之话或读古今人之书。然我们对持论相反之各种话与各种书,不能皆信。而人之话与书中之思想,亦可与自己之经验及思想相与或相矛盾,而不能不疑。”
例如,从崇拜钱锺书开始到怀疑他的学问取向,并疑惑今天该不该用此取向来引导青年学生。
学问的第三阶段是开悟,也就是自己有所领悟。人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领悟一点一点积累,达到相当程度便能进入第四阶段,“一点一滴的心得,连系成线,成蛛网,成面,成体”。
例如,思考知识分子学术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并从这种关系来思考钱锺书学问的时代局限。
学问之第五阶段是“知言”。也就是不再局限于具体 的学术问题,而是能对人的认识、道德、政治、 社会、历史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是另一个问题),把个人学术转化为公共言说。
这也就是杜威所说的,反思不仅是个人思考,而且是把思考的结果公之于众。学问的社会作用与启蒙意义皆在于此, 学问乃培养超出个人利弊因素的“思索之心”,意义也在于此。
-End-
观点资料整理自:《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作者:徐贲 著
编辑:妍书
图片来源:《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截图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scb01@pup.cn
八、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是原自: 孙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一天,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天天学的功课.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读了几遍,很快又背下来了.但是,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解吗?”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鸭雀无声.
先生拿起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学问,学问,不懂就问.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的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A股市场市盈率最高是多少?是哪家公司?
据《证券时报》统计,截至5月2日收盘,两市共有35只个股市盈率超过1000倍,最高的国农科技市盈率为20967.2203倍。
两市市盈率超过1000倍个股一览(前20名)
代码 名称 市盈率
000004 国农科技 20967.2203
600681 ST万鸿 15769.3574
600523 贵航股份 9813.8018
600871 S仪化 9215.956
000657 *ST中钨 6608.6377
200770 *ST武锅B 6606.8845
000518 四环生物 6342.5727
600687 刚泰控股 4449.2766
002246 北化股份 4180.0464
600313 ST中农 3892.6852
300313 天山生物 3703.316
000697 *ST炼石 3320.5602
002180 万力达 3248.3776
300051 三五互联 2682.3521
600634 *ST海鸟 2589.4878
300118 东方日升 2434.8938
000892 *ST星美 2067.3511
600158 中体产业 2057.2332
002190 成飞集成 1960.7698
600653 申华控股 1930.571
十、辩证思维是哪门学问
辩证思维是哪门学问
辩证思维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贯穿于人类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辩证思维贯穿于哲学、科学、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
辩证思维强调辨证法,即从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辩证思维追求全面性和系统性,能够看到问题的全貌,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不陷入片面性和表面现象。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理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等。通过对立统一的方法,辩证思维能够从矛盾中认识事物的全貌,并在矛盾的运动中实现事物的发展。
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原理之一,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但在这个过程中又产生出新的事物,实现事物的更高形态和发展水平。
辩证思维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变革频繁,辩证思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具备辩证思维,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理性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辩证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片面性和主观性,看到问题的全貌和本质,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引领个人和团体走向成功和持续发展。
如何培养和运用辩证思维
要培养和运用辩证思维,首先要注重学习,了解辩证思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其次要注重实践,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训练自己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此外,要注重思辨,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囿于固有思维模式,勇于挑战和否定自己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结语
辩证思维是哲学的精髓,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和运用辩证思维对于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只有拥有辩证思维,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