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度无人驾驶研发工资多少?
工资大约每个月2万到3万元。
百度无人驾驶的研发工资是比较高的,大约每个月有2万到3万块钱,当然,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而且技术必须过硬,至少是985硕士研究生毕业才可以从事这项工作。
二、百度公司的无人驾驶技术如何?
百度一直致力于乘用车的无人驾驶,且已经在长沙实际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日前刚拿到了驾驶座上没人的无人驾驶测试牌照,我认为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投入较多,持续取得进步,业绩值得肯定。
三、除了百度,国内还有哪些无人驾驶公司?
最近李德毅院士的在WIC2021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的分论坛智能交通峰会上的发言让我很有感触,他说
希望智能驾驶成为我国继高铁之后又一张新名片
这一轮的人工智能与汽车行业革命在自动驾驶领域交汇,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风头正盛,是国内真真正正有机会实现产业升级的大好机会。
目前这个行业内有太多的初创公司了,虽然最后能活下来的少之又少,但是都值得被历史铭记,所以我也特此进行一次深入的总结,并会不断更新。
1 整车
1.1 新兴造车与新兴品牌
2014-2015是一波造车浪潮,如今剩下来的企业已然不多,其中发展不错的蔚来、小鹏、理想都是自建团队来做自动驾驶。威马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是与百度深度合作,2021年上市的威马W6搭载了AVP无人自主泊车系统。属于新兴造车品牌自动驾驶研发第一梯队。
广汽埃安、东风岚图、智己汽车、领克汽车、魏派汽车都是传统车企大厂新成立的智能汽车品牌,在自动驾驶领域既有自己投入,又和百度、滴滴、阿里、腾讯等大厂合作,综合实力在第二梯队。
零跑汽车、新特汽车、华人运通、哪吒汽车暂时还没有批量交付,尚处于挣扎期,还没有太多余力来做自动驾驶。
1.2 乘用车主机厂
目前主机厂面对这一轮汽车智能化,比新能源时代还要焦虑。
在智能汽车时代,代码主导汽车开发,主机厂真真有可能会沦为代工厂。
上汽、广汽、一汽、东风财大气粗,自研一部分,合作一部分,还会投资部分创业公司,究竟哪条路能成功,还有待时日。北汽相对来说比较依赖与华为的合作,自建队伍声浪很小。长安2020年推出了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UNI-T车型,号称要投资10亿到2025年实现L4雄心也不小。
吉利、长城也是多方押宝,非常灵活。相比之下,比亚迪看重自研,进度较慢、奇瑞有点掉队,感觉面对智能化浪潮,心有余力不足。
1.3专用车自动驾驶
专用车领域做环卫清扫车的特别多,仙途智能、智行者、高仙机器人、酷哇机器人、女娲机器人、天策机器人都在这一赛道。
仙途智能、智行者出货量尚可,都有百度的基因。前者创始人黄超曾经是百度研究院资深研发工程师,滴滴无人驾驶负责人。智行者创始团队基本都是清华的,获得过百度的投资。仙途智能既有大型清扫车,也有小型园区级清扫车,智行者更为专注于园区级清扫车。
深兰科技是一家业务比较全面的人工智能公司,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熊猫智能公交车和熊猫送餐车,送餐车卖的不错。智能公交也在深圳有示范项目。
驭势科技是英特尔中国系,创始人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干沙,在机场物流细分赛道布局较深,不过这块市场其实不大。夏拉特是这个赛道的竞争者。
矿山领域也被认为是迫切需要无人驾驶,百度、华为这些大厂都有解决方案。希迪智驾、踏歌智行、慧拓智能、易控智驾也都是这一领域的创业公司,规模都不算大,100-200人的团队。
1.4 L4自动驾驶
L4自动驾驶做无人出租车的最多,其中Pony.ai小马智行,楼天城教主联合创始人,估值已超50亿美金了。文远知行也是相似背景,中美两地都有测试车在跑,测试里程超过500万公里了,估值33亿美金,国内最领先的百度不过也才1000万公里。
轻舟智航主打智能公交后装改装市场,被字节跳动收购了,最近声音挺多,听说字节还会继续投一些相关企业,所以也会是重要一极。
元戎启行定位于Tier 1自动驾驶提供商,与东风合作密切,算法团队在国际竞赛中排名比较靠前,也被业内看好。
禾多科技取巧的在做高速及停车场景,和车厂合作较多,后面很有可能被主机厂收购。
中智行2018年才成立,不过创始人王劲是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的总经理,被百度竞业先后退出景驰科技和文远知行,最后自己创办了中智行。王劲曾于2017年6月被福布斯杂志评价为20位驱动中国人工智能革命领导者之一,20人中有7位为王劲原下属。百度系占领了中国无人驾驶领域的半壁江山,由此得名。
1.5 无人配送车
无人配送车最厉害的当属新石器咯,理想车规级的供应链+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能力,可以说是脱颖而出了,美团、京东其实用的车架子都是新石器的,后面算法层进行了优化。
1.6 商用车自动驾驶
商用车领域一是客车,宇通自己搞得有声有色,金龙与百度Apollo深度合作,各有千秋。
另一大领域是货车,尤其是干线物流的货车。图森未来,美国已经上市了,市值80亿美金。西井科技港口物流做的应该是业内前三了。
嬴彻科技资源杠杠的,团队很华丽,腾讯的前总裁马喆人业内大咖,联合创始人各个业内闻名。
另外的主线科技、环宇智行、牧月科技、光庭科技、清智科技更多定位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到底能活多久,还是看融资情况和是否被收购了。
2 感知
2.1高精地图
2.2激光雷达
2.3 毫米波雷达
2.4 视觉
2.5 高精定位
2.6红外与夜视
2.7路侧智能感知
3 集成与运营
3.1自动泊车与自主泊车
3.2 共享出行和RoboTaxi
3.3商用车ADAS
四、你怎么看百度无人驾驶萝卜快跑?
坐标上海,今天用萝卜快跑APP叫了几次百度的无人驾驶接送服务。
定点接送服务还算便利,体验良好。
听说下班可以打自动驾驶的车了?https://www.zhihu.com/video/1425050649248067584打车体验
从 app 体验来看,很接近滴滴打车。
APP下单等候,试验车辆接单, 大概三分钟后车辆到达,上车后有一个启动按钮, 之后车辆启动。
因为选择路线较短,大概五分钟之后就到达了。往返我都使用的百度萝卜快跑APP 服务
大概与滴滴打车用时一致,考虑到我打车的时候是高峰期,滴滴叫车会有一段等待时间。 萝卜快跑提供的服务是相对更快的。
展现的技术细节
去程整体四公里过程出现了三次接管,这是让我没有预料到的,因为我了解到的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实力比这个表现确实要好。 可能是因为刚开始试运行, 某些路段还没有实际进入优化范围。
返程没有出现接管,但是出现了一次急刹, 车内有一个女声提示, 不好意思,刹车太猛了。
第一次接管
这次接管来自于无保护左转, 不是因为出现危险状况,而是在无左转灯的十字路口。因为路试车辆整体驾驶策略相对保守,对于直行车辆选择让行,而此时直行车辆过多,造成等待时间过长。安全员选择干预。
无保护左转https://www.zhihu.com/video/1425050980799356928无保护左转确实比较难实现,尤其在直行车辆过多的情况下。
返程也有一个左转路口,车辆显著减少, 此时左转就处理的很好。
第二次接管
这个接管很危险, 来自于未识别到的事故车辆。
一辆MINI 穿过隔离带,半个车身到了我们所处的车道上。
安全员选择急刹。
第三次接管
来自于地铁站旁的十字路口掉头,该路口人流量车流量都非常大,此时安全员选择了接管完成。
可能也是为了运营效率, 不能过度等待。
急刹
可能是高精地图的问题, 在靠近路边的时候突然出现一次急刹,此时并没有发现有误识别的车辆显示。
当然也可能是此时雷达检测到一个障碍物,此时置信度较高, 虽然视觉没有识别到,但是也被判断成物体。
这是一个Bug, 朋友在体验时在同一位置也出现急刹。
技术亮点
优秀的 HMI 显示
HMI显示https://www.zhihu.com/video/1425047020248023040接近人类驾驶习惯
在正常路况下体验已经不错了:
自动换道时会有轻微加速,
自动红绿灯识别后提前减速,
左转先进入待转区等待 ,
对行人和两轮车辆的反应很及时。
一点小吐槽
由于车辆显示模型有前后之分,所以会出现倒行车辆显示。
这里我倾向认为这只是一个hmi显示的bug,毕竟实际上车辆heading的识别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不论是单帧图片的heading识别还是帧间的追踪,都可以比较好的识别到朝向。
再不济高精地图本身车道的方向信息可以作为一个先验信息,也可以帮助到heading。
但是实际上显示所有的对向车辆显示都出现问题。
所以这里我认为只是一个显示的bug,还是比较好修复的。
当然也有可能只是视角问题。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5046866015252481邀请好友界面无法提交验证码, 运营非常失败。
总结
其实体验已经算不错了,但是这建立在运力饱和,安全员负责的基础上。
问了一下同行的朋友 : 如果有一天需要你为百度的自动驾驶服务付钱了。你愿意付多少钱呢?
答: 滴滴多少钱 我就付多少。
我说 那这样 robotaxi 估计十年无望了。
朋友答: 那技术不成熟就没有必要推广了。手动狗头。
玩笑归玩笑,但是无人驾驶的推广确实需要一步步开始运营之后,收集数据对技术进行迭代。
就比如这次遇到的事故车辆跨越隔离带,我也看到了安全员对此做的标签记录,想必之后工程师会对此做技术优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即使这建立在肉眼可见的运营收入相对于成本来说约等于0的情况下。
有兴趣参加百度自动驾驶试运营的各位,说不定我们参加的某次打车行程就成为了技术迭代重要的养料。
如果五年后,十年后,无人驾驶技术开始大面积推广了,我会记得,百度在国内规模化商业运营里艰难迈出的第一步。
我是厘米,自动驾驶的冷思考。
厘米五、如何看待百度无人驾驶车完成路测?
我关注差评君的微信公众号有一段时间了,前一天我看他也写也一篇关于百度无人车的事情。无非就是质疑一下商用很快是在吹牛。然后就被不明人士举报了,文章被删除了。百度这个公关做的不错啊。O(∩_∩)O哈哈~
下面从差评君哪里转载的:
今天看到一个流传很广的梗:
“百度为什么要做无人车。”
“这样以后你出门看病打到一辆百度车,刚说完去医院,它就锁死车门一路开到竞价排名最高的那间医院去。”
差评君自己再补刀一个:会不会到了目的地之后,发现车里多了一个百度全家桶....
好,正文,
这两天出来的百度无人车,也真是便宜了宝马...
一会儿跟着百度上头条...
一会儿又是出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
估计省了一大笔营销费用。
百度这个无人汽车计划的开始呢,要回到2014年4月,当时两方共同宣布了一项自动驾驶计划。
时间过得很快,年中谷歌宣布自家的无人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已经通过100万英里大关(等同于一个普通人75年的驾驶里程)。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百度的无人车就跳出来了,宣布完成了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
测试中最高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的王劲同学还说,计划3年实现商用、5年实现量产。
这就很有意思了,谷歌从2009年就开始在马路上测试无人汽车了,然而官方说各位耐心等,要等到2020年才能实现商用:
可百度去年才开始的,怎么就这么快---3年商用,5年量产,你讲真!?
确定不是3年高考,5年模拟么?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知道一下,百度这个无人汽车和谷歌无人汽车的异同点。
谷歌呢,一向激进,他们把车上的控制设备缩减到只有目的地选择器和开关按钮。
而百度的话,依然保留了方向盘、油门和其他传统汽车的配置。
技术方面,谷歌和百度用的都是LIDAR技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激光探测与测量)。
就是宝马顶上那个花盆
谷歌早期也是这样的
后来做小了
这个价值70万的“花盆”,会发射出64束激光射线,然后激光碰到车辆周围的物体,又反射回来,这样就计算出了物体的距离。
另一套在底部的系统测量出车辆在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角速度等数据,然后再结合GPS数据计算出车辆的位置,所有这些数据与车载摄像机捕获的图像一起输入计算机,软件以极高的速度处理这些数据。这样,系统就可以非常迅速的作出判断。
听说还能通过这个系统收集3D数据,建立城市3D地图这样,大致就是这个原理。。再深入,差评君也不懂了。。。
相比之下,奔驰特斯拉等在研究的呢,是基于相机和雷达的辅助驾驶技术,虽然成本低,但在技术和精度上是落后于谷歌和百度的LIDAR的。
所以坦白说,这次百度能让这辆无人车在五环上跑起来,其实还是蛮不错的了。
但至于那个“3年商用,5年量产”,差评君表示:
虽然不太文明,但还是忍不住挖下百度的黑历史啊。。。。
关于2014年百度世界大会四个热烈推出却没什么下文的黑科技:
Baidu Eye
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极具噱头的Baidu Eye(百度眼睛)吧,噔,噔,噔~
呃,错了,应该是这样的,(但台词毫无违和感)
这款在14年9月份百度大会上出尽风头的产品具有如下功能:
(又浪费您流量了)
简而言之呢,就是依赖百度自己的云计算和海量的大数据,以及“百度大脑”的学习系统,为佩戴者实时提供各种信息,可用于认知世界、探索导览、商业购物等场景。
再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头戴式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
没办法,能在网络上找到的关于百度眼睛的信息及体验详情极其有限,目前只有一个官方宣传视频和百度自己不知道在哪个国家进行的推广视频。
(差评君很想知道是哪个国家,若有差友知道,还请告知。。。)
具体的应用场景呢,有这样的:
别人欣赏着照片的时候,你在边上对着照片大喊一声“百度一下”,然后眼镜就会自动识别你所看到的照片,通过网络上传到百度,然后就会有语音把这张照片极其详尽的信息告诉给你。
嗯哼,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再来看看在语音讲解的时候,某弹幕网站的截图:
嗯...好吧,让我们来步入下一个场景,商场导购
你到某个商场,眼镜就会自动提醒你哪个商店有打折,哪个有新品,并且告诉你具体怎么走,嗯哼,在看视频的时候,指示位置看起来很准的样子。但是基于现在商场的室内导航都很吃力,那个时候的话...算了,毕竟宣传视频。
弹幕嘛...我就不给差友们看了,反正,这功能简直就是陪女友逛街的噩梦。
不过我觉得百度的营销目的算是达到了,不仅在当时是一个很厉害的噱头,而且大有对抗Google glass的态势,可谓赚足了口碑。
百度当局那时对该产品是很有信心的,在14年9月份也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
据透露,百度将与一个时尚品牌合作,在年底之前推出两版BaiduEye的迭代产品,与现有的产品相比,迭代产品会更纤细、更时尚,也可能会去掉脑后的框架。按照计划,到明年年初,BaiduEye有望产品定型。
迭代两次,明年定型。嗯,好吧,那我就为差友们查一下价格:
(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百度酷耳
(中间还有很多表示大家自己去看吧。我就不贴了。。。)……
都说差评君短,今天长到可以围一圈当皮带了吧~
♠
唯一非官方微博:
@差评君来了
不一定回复的邮箱:
chaping321@163.com
原味链接
百度无人车,谁信啊这是原公众号封号后的推送的消息:
宝宝心里苦我认为差评君只是质疑和批评是可以。毕竟也是希望你进步,本质也是希望你能搞出来。可是百度君就是容不下人家……
六、百度造无人驾驶汽车,是否操之过急?
不是操之过急,而是速度太慢了。要更大的投入,更多的车,更多的实验。
当然,概念要清楚,现阶段还是在实验测试阶段。可以生产大量的车,但是没法量产。
另外,国际上,可以拿出来一谈的,也就只有百度Apollo项目了。
我们还是要鼓励一下。但是吹牛的人,还是要批评的。乱说的人,也是要批评的。
七、百度第6代无人驾驶汽车动力是油还是电?
用电。
无人驾驶汽车目前都是用电的。首先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未来高科技的汽车驾驶模式,为了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基本上自动驾驶汽车都是使用的电能来进行供能。因为电能首先是比较环保,而且在驾驶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控制汽车的各种状态
八、如何评价百度免费开放无人驾驶能力的 Apollo 计划?
先贴一下迅雷创始人程浩的观点:
百度自动驾驶是一个80分的产品(我们还是得承认百度这么多年的积累)。但是这事得99分了才能上路,车厂哪有这个这个能力在百度的基础上改到99分(99.9分才是及格线 相当于安卓1.0)。这事是明显的边际效益逐渐,最后1%的corner case可能要花你大部分的时间,这个道理容易懂。我的理解,百度这个Apollo更多是给车厂表示一个开放的态度,意思就是我和你一起玩,车厂最担心的是无人车到来那一天,自动驾驶就是操作系统,车厂沦为纯的硬件提供商(就像PC产业 PC制造商都不赚钱,钱全让微软赚走了),所以先表个态,同时狙击一下后进入的阿里、腾讯等。整体来讲,PR的意思大于实际的意义。
我的一些简单的思考和不负责任的揣测供参考:
百度为什么要这么做?
陆奇是从微软出来的,身上肯定或多或少带着微软的基因。。。
百度这一招玩的大概是微软的那一套思路,以核心技术为依托,开放平台,打造联盟和生态,最终成为自动驾驶乃至机器人时代的MicroSoft。本来的思路是通过开放自动驾驶平台技术,帮助那些还没有能力拥有自己的自动驾驶能力的传统车厂(这里尤指大部分中国厂商)迅速拥有自动驾驶的能力,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在中国市场或者全球市场培育更多的联想们。
百度这么玩,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非常有魄力和行动力的选择。
首先,任何战略决策都是要有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义为前提的。而百度深知,公司基因决定了自己不可能转型成为一家像Tesla一样的汽车厂商。(能够深知的原因是,我也相信百度的管理层不可能做出这样疯狂的转型决定)
对于想在自动驾驶这个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百度来说,自己没有造车基因(这点其实和Google在自动驾驶领域面临的问题相似),这是一件挺被动的事。
所以既然如此,在Tesla(或其他抱着打造Apple一样的闭环商业生态的车厂)们以外,再建一个自动驾驶领域的Wintel联盟成了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这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先下手为强的一步。
百度走出这一步,可以看出执行力非常的高。甚至领先了Google。Google因此或许会觉得很被动。
这么做对行业有什么影响?
百度的Apollo计划会某种程度上降低机器人行业的技术门槛,200亿人民币扔下去总要砸出一片涟漪,行业门槛降低以后,有一个好处是,能缩短自动驾驶的整体研发时间。
但诚如迅雷浩哥所说,「这事是明显的边际效益逐渐,最后1%的corner case可能要花你大部分的时间」,能对行业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还难说。目前能看到的是,大部分工作还是得百度自己来完成。对于百度来说,想要构建一个这样的生态,让自己不可取代,占据生态中的核心位置,必须先要认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们什么都不会!
所以,这个时候发布Apollo计划,的确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选择发布这个消息的地点和时机很有趣。百度可能探听到了竞争对手的一些计划中的动作,这个竞争对手很有可能是Google。。。纯属不负责任的恶意猜测。。)
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百度这么做,到底是想要得到什么?
数据吗?还是想卖他的某项特别之前的产品和服务呢?
九、股票代码880004是什么股票代码?
这是A股黑龙江板块指数可以直接登录查询
十、无人驾驶定义?
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